• 回到顶部
  • 0551-62981198
  • QQ客服
  • 售后服务二维码

2022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

首页    新闻资讯    最新动态    2022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

  21世纪经济报道王峰北京报道


  近日,2022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召开。会议部署了今年要重点抓好的十方面工作。
  会议披露了一些科技亮点的最新动态。比如,2021年编制完成了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方案,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很可能分批转变为全国重点实验室体系。
  2021年制定了基础研究十年规划,这项规划被2020年和2021年连续两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强调,如今明确将于2022年实施,攻关关键核心技术。
  2021年出台了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这将成为2022年科技工作主线,优化科技创新生态。
  在一系列切实举措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从2012年第34位提升到2021年第12位。


  国家实验室全面入轨运行


  科技创新已被提上重要战略地位。不久前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将科技政策作为七大政策取向之一,提出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
  据《科技日报》,2022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将2022年确定为科技政策落实年,就是要以更大力度确保中央的科技方针切实落地到创新链条的每一个环节。


  (2022年要重点抓好的十方面科技工作)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会议指出,2021年国家实验室体系加快建设,编制完成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方案。
  国家实验室是“国之重器”,集聚了重磅资源,包括北大、清华两所最高学府。
  今年9月,北京大学新成立的5个学院将搬入昌平新校区。这5个学院分别是计算机学院、电子学院、智能学院、集成电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北大新工科”战略的重要支撑。更重磅的是,据报道,昌平区将规划建立国家实验室,与北大新工科、医学等领域开展深度产教研合作,校城一体。
  1月7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官方微信发布消息称,该实验室将尽快启动北京研究院建设,与清华大学等单位共同推进构建海洋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国家重点实验室也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部分,经过30多年建设取得了丰富成果。然而,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众多、体系杂乱。根据科技部、财政部2018年一份文件,国家重点实验室总量到2020年在700个左右。
  “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一名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重组背景下,2021年以来对新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批复明显放缓。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了更重要的信息,提出“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这意味着,全国重点实验室可能接替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重要战略科技力量。目前,“建立健全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全国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的实验室体系”,已被明确写入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科学技术进步法。
  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两者内涵大不相同。上述研究人员认为,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不会是单个实验室的重组,而是体系的重组,既可以整合依托单位内部的机构,也可以联合外部科研机构、企业实验室等。
  “全国重点实验室体系的布局,会是在一个领域集中力量建设一个实验室,从而做大做强。”上述研究人员称。
  科技部长王志刚2021年底表示,采用试点先行、分批推进的方式启动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
  2022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强调,要更加突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国家实验室全面入轨运行,完成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阶段性任务。
  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地方同样进行了大力投入。2021年6月7日,天府实验室在成都正式揭牌。《四川日报》报道称,这是四川省争创国家实验室的“预备队”。其中,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占地达1120亩。
  河南省科学院于2021年12月28日正式挂牌,与中原科技城、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融合建设,在26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规划嵌入大科学装置、重点实验室等功能分区,拿出3000个事业编制在全球范围内招引人才。


  打造世界级科学中心


  2022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指出,2021年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进展。制定基础研究十年规划。重点研发计划70多个重点专项全面启动实施。
  加大基础研究力度连续两年写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2020年提出要抓紧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2021年提出要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
  科技部长王志刚2021年底曾表示,全面落实基础研究十年规划,要统筹布局国家科技计划基础研究体系,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中的关键瓶颈,强化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
  此外,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布局建设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
  中科院院士蔡荣根2021年3月曾指出,国际上科技先进国家在基础数学、理论物理等领域都有几个基础研究中心,如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英国牛顿数学科学研究所、日本东京大学数学物理连携宇宙研究机构等。“这些研究机构吸引了很多具有不同文化、不同学科背景的科学家进行长时间合作交流,促进交叉学科研究和发展,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蔡荣根当时建议,建立若干基础学科研究中心。这些中心要区别于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基础研究中心的资助和考核模式,创新运行和评价机制。
  中科院已明确提出,在数学、物理、化学等领域,建设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打造相关领域世界级科学中心。
  西南财经大学北京研究院教授欧阳俊介绍,产品和技术创新本质上是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知识创新,当代知识生产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以往学科界限分明、主要基于大学或大型政府实验室的研究人员驱动型科学,日益转向多学科交叉、基于分布式知识网络、问题导向的科学。
  欧阳俊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学科交叉整合的领域,不同观点视角、不同生活经历、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在一起碰撞交流,催生出了大多数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


  勇闯创新“无人区”


  2022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指出,2021年重大改革任务稳步落实,出台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科技进步法修订完成。
  会议强调,2022年要以科改三年攻坚方案为主线,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转变作风、深化改革,做好统筹协调。
  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优化科技创新生态,成为2022年十大重点工作之一。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指出,国家在科研经费的投入方面逐年加大力度,很多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科研经费非常充裕。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同科研经费削减明显的一些国家相比,中国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和增长速度都是举世瞩目的。但是,这些来之不易的科研经费由谁来支配,要花在哪些方面,按照何种规则来分配和使用,却还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理想状态。
  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势必要求加强学风作风建设,强化科研诚信和科技伦理体系建设,对学术不端“零容忍”,同时改进科研管理与服务,保障科研人员有充足时间、良好条件潜心基础研究。
  马亮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科技成果不仅有科学和技术方面的价值,还有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价值,对科技成果进行评价时也要有针对性地评价科技成果的多元价值。
  科技部长王志刚2021年12月接受新华社采访时也指出,要营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生态环境,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学术自主权,为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潜心研究提供更好服务,支持广大科研人员勇闯创新“无人区”。

(原文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创刊|21世纪经济网)

2022年9月14日 10:36
浏览量:0
收藏

ARTICLES

文章详情